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1948年、1949年蒋军的兵团司令和绥靖区司令是平级的——这倒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基本都是中将(有个别上将),而是确有一部分绥靖区改成了兵团,比如淮海战役期间的李延年第六兵团就是原第九绥靖区,刘汝明的第八兵团就是原第四绥靖区中国股票配资网在线登录,与其他兵团一样受徐州“剿总”节制的还有一个第三绥靖区,司令冯治安挂着徐州“剿总”副总司令头衔,但还是要受另外一位副司令指挥。
当年徐州“剿总”有杜聿明、孙震、刘汝明、冯治安、韩德勤、李延年等六个副总司令,以杜聿明为主任的“前进指挥部”也有孙元良、赵家骧为副主任,难怪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和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有意见,在打仗的时候不太听调度。
当年老蒋胡乱任命的“剿总”副总司令和兵团司令,有不少都进了各地战犯管理所,在1955年、1956年又先后集中到战犯管理所(文官厅长以上,武官少将以上,汉奸不算),学习改造条件也变得更好了——曾在重庆的宋希濂、沈醉等人感觉不太明显,从抚顺过来的范汉杰廖耀湘,却觉得是进了天堂。
范汉杰等人在东北的日子过得不太舒服,原曾任东北保安司令部督察处长、东北行辕督察处长、徐州“剿总”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的文强,在回忆录《新生之路》《口述自传》中也对他黄埔四期的同学颇有微词,原话说得不太好听,大意是二野三野待遇好,四野待遇差——这其实也不难理解,当年辽沈战役打得实在是太激烈了。
高级战犯大集中,但汉奸和伪满的除外,其中原因文强也看得很明白:蒋军高级将领与汉奸日伪人员集中在一起,那每天都有打不完的架了。
我们在《特赦1959》中看到仰天大呼“我是战犯,不是汉奸”,那也是有历史依据的:功德林里的将军级战犯,大多参加过抗日战争,汉奸是他们最蔑视、仇视的。
我们细看七批特赦名单,就会发现在那些将军级战犯中,有不少兵团(绥靖区)司令:第二绥靖区中将司令、第三兵团中将司令张淦、第七绥靖区上将司令王陵基、第九兵团中将司令廖耀湘、第十二兵团中将司令黄维、第十四兵团司令宋希濂、第十五绥靖区中将司令康泽、豫鄂皖边区绥靖总司令部中将总司令庄村夫。
这八个兵团级(含绥靖区)司令,有的还有其他兼职,咱们今天不看兼职只看他们带领十几万大军的时候,谁的指挥能力更强。
在这八个兵团级中将上将中,有“兼职”的是王陵基、王耀武、张淦、,如果杜聿明在担任徐州“剿总”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期间依然兼任第二兵团司令官,那么他就可以跟宋希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比试一番了——宋希濂在担任华中“剿总”副总司令、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期间,一直没放弃他的第十四兵团司令之职。
要给这八个兵团级中将司令按“武功”排座次,军衔最高、年龄最大的王陵基肯定进不了前三,他最拿得出手的“战绩”,可能就是在上海打过老蒋的耳光,跟王耀武和宋希濂的浴血抗战之功无法相提并论。
王陵基打过老蒋耳光,黄维在功德林挨过康泽部下、第十五绥靖区第二处少将处长的耳光,黄维在《我在功德林的改造生活》中也承认自己吃了亏:“我便回手迎战,因为用力过猛,自己却跌倒在地上,脸也碰破了。”
黄维在抗战中的表现中规中矩,敢打敢拼但应变能力稍差,他的“书呆子”之名,并不是在内战中获得的,因为他抗战毕竟有功,所以我们就不提他这个绰号的由来了。
要评选功德林兵团级中将上将司令中的三大高手,黄维自然是要落选的,如果张淦,也就是那个蔡守元的历史原型,如果被俘的地点不是西南而是东北,估计待遇比廖耀湘范汉杰好。
张淦绰号“罗盘将军”,但并不愚笨,他打仗之前确实喜欢算一卦,偶尔一次蒙准了,给我军造成的麻烦就很大,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“青树坪之战”。
淮海战役期间,刘峙和杜聿明做梦都想把张淦第三兵团调到徐州,但张淦兵团作为桂系王牌主力,白崇禧不管老蒋和顾祝同、何应钦如何打电话催促和请求,白崇禧都攥着不撒手——这里顺便说一句,黄维的第十二兵团,原本也是属于白崇禧的华中“剿总”战斗序列,白崇禧肯放黄维却不放张淦,明显是张淦比黄维更有用、更好用。
张淦确实很能打,在《特赦1959》中打叶立三(原型为七十三军军长韩浚,1961年第三批特赦)、打马励武(1963年未特赦就病逝了),但是却从来不跟王耀武、宋希濂叫板,那还因为他知道自己打不过。
功德林里的“武林高手”不少,宋希濂也不像电视剧演的那样“清秀”,据沈醉、文强等人回忆,宋希濂又高又壮,还有些白白胖胖,但目光敏锐身手矫健,如果不是他及时出手,沈醉连进功德林的机会都没有——他们在重庆白公馆学习改造期间,周养浩抡起板凳砸向沈醉脑袋,正在跟钟彬下象棋的宋希濂闪电般地挡住周养浩那全力一击,并顺手夺下板凳扔在一边。
功德林有“四大委员”,王耀武为学习委员,宋希濂为文娱委员,庞镜塘为生活委员,曾扩情为卫生委员,其中王耀武和宋希濂人缘最好,最受人尊重,就连刘安国的历史原型文强,也在回忆录中毫不掩饰他对宋希濂的尊重和信任——宋希濂不但身手敏捷,抗战时期的功绩也是有目共睹,在这八个兵团级中将司令中,可能仅次于王耀武而已。
王耀武是典型的山东大汉,山东又是出好汉的地方,王耀武这个黄埔三期生能一路晋升为绥靖区司令、山东省主席,那就是一路打上来的。
王耀武最大的特点,就是善于审时度势,抗战勇猛内战消极,守济南的时候就先谋划好了逃跑路线。
王耀武身材高大威猛,又是学习委员,还有自己的办公室(可能是跟宋希濂一起办公),其他将军级战犯只要脑袋没有进水,就不会跟王耀武动手,他们顶多是背后搞点小动作想取而代之,而管理人员每次都坚决不信并给予王耀武完全的支持:王耀武抗战有功,功是功,过是过!
王耀武和宋希濂与其人单打独斗,也就是邱行湘、周振强等人能与其一较高下,像沈醉、徐远举、周养浩那样没上过战场的将军级特务,根本就没有他们身上的铁血杀伐之气。
王耀武和宋希濂久经沙场,无论是指挥能力还是个人战斗力都很强,说他们是“八司令”中的第一第二高手,可能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,能排在第三的是蔡守元的历史原型张淦,还是曾当过别动总队长的康泽,亦或是黄埔六期骑兵科的廖耀湘,笔者可就不好说了。
康泽也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,但并没有像沈醉的姐夫余乐醒、吴敬中的历史原型吴景中一样被苏方选去学军事和特战,所以他的“武功”应该不会很高,那么最后竞争第三名的,可能就是张淦和廖耀湘了。
这里顺便说一句:张淦是蔡守元的历史原型,但却不像蔡守元那样干干瘦瘦,他给耀武上将军、广州军政府粤湘桂联军元帅陆荣廷当过少校副官的——身手不好、相貌不过关,是担任不了那个职务的。
这样盘点下来,功德林里八个兵团级中将上将司令,最能打的是王耀武,宋希濂有可能位居第二,那么蔡守元的历史原型张淦,能否排进前三?
汇丰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